卜算子
送鮑浩然之浙東 宋‧王觀
水是眼波横,山是眉峰聚。欲問行人去那邊,眉眼盈盈處。
才始送春歸,又送君歸去。若到江南趕上春,千萬和春住。
宋徽宗詩帖臨習
二零零八年六月

穠芳依翠萼,煥爛一庭中。零露霑如醉,殘霞照似融。丹青難下筆,造化獨留功。舞蝶迷香徑,翩翩逐晚風。
華嚴經第十一14
二零零八年

雨寶華雲以為供養。
時彼如來為說廣大方便普門遍照修多羅,世界海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。
時天王眾聞此經已,得三昧,名《普門歡喜藏》。以三昧力,能入一切法實相海。獲是益已,從道場出,還歸本處。
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
全卷完。
華嚴經第十一13
二零零八年

愍念一切眾生海,發勝菩提大願心。
汝為一切苦眾生,起大悲心令解脫,
當作群迷所依怙,是名菩薩方便行。
若有菩薩能堅固,修諸勝行無厭怠,
最勝最上無礙解,如是妙智彼當得。
福德光者福幢者,福德處者福海者,
普賢菩薩所有願,是汝大光能趣入。
汝能以此廣大願,入不思議諸佛海,
諸佛福海無有邊,汝以妙解皆能見。
汝於十方國土中,悉見無量無邊佛,
彼佛往昔諸行海,如是一切汝咸見。
若有住此方便海,必得入於智地中,
此是隨順諸佛學,決定當成一切智。
汝於一切剎海中,微塵劫海修諸行,
一切如來諸行海,汝皆學已當成佛。
如汝所見十方中,一切剎海極嚴淨,
汝剎嚴淨亦如是,無邊願者所當得。
今此道場眾會海,聞汝願已生欣樂,
皆入普賢廣大乘,發心迴向趣菩提。
無邊國土一一中,悉入修行經劫海,
以諸願力能圓滿,普賢菩薩一切行。
諸佛子!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,復有佛出,號《名稱普聞蓮華眼幢》。
是時,大威光於此命終,生須彌山上寂靜寶宮天城中,為大天王,名《離垢福德幢》,共諸天眾俱詣佛所,雨寶華雲以為供養。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12
二零零八年

究竟法界不思議,廣大深心已清淨,
普見十方一切佛,離垢莊嚴眾剎海。
汝已入我菩提行,昔時本事方便海,
如我修行所淨治,如是妙行汝皆悟。
我於無量一一剎,種種供養諸佛海,
如彼修行所得果,如是莊嚴汝咸見。
廣大劫海無有盡,一切剎中修淨行,
堅固誓願不可思,當得如來此神力。
諸佛供養盡無餘,國土莊嚴悉清淨,
一切劫中修妙行,汝當成佛大功德。
諸佛子!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入涅槃已,喜見善慧王尋亦去世,大威光童子受轉輪王位。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,第三如來出現於世,名《最勝功德海》。
時大威光轉輪聖王,見彼如來成佛之相,與其眷屬,及四兵眾,城邑、聚落一切人民,并持七寶,俱往佛所,以一切香摩尼莊嚴大樓閣奉上於佛。
時彼如來於其林中,說菩薩普眼光明行修多羅,世界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。
爾時,大威光菩薩,聞此法已,得三昧,名《大福德普光明》。得此三昧故,悉能了知一切菩薩、一切眾生,過、現、未來,福、非福海。
時彼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:
善哉福德大威光,汝等今來至我所,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11
二零零八年

寶蓋如雲遍覆虛空,共詣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所。其佛為說法界體性清淨莊嚴修多羅,世界海微塵等修多羅而為眷屬。
彼諸大眾,聞此經已,
得清淨智,名《入一切淨方便》。
得於地,名《離垢光明》。
得波羅蜜輪,名《示現一切世間愛樂莊嚴》。
得增廣行輪,名《普入一切剎土無邊光明清淨見》。
得趣向行輪,名《離垢福德雲光明幢》。
得隨入證輪,名《一切法海廣大光明》。
得轉深發趣行,名《大智莊嚴》。
得灌頂智慧海,名《無功用修極妙見》。
得顯了大光明,名《如來功德海相光影遍照》。
得出生願力清淨智,名《無量願力信解藏》。
時彼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:
善哉功德智慧海,發心趣向大菩提,
汝當得佛不思議,普為眾生作依處。
汝已出生大智海,悉能遍了一切法,
當以難思妙方便,入佛無盡所行境。
已見諸佛功德雲,已入無盡智慧地,
諸波羅蜜方便海,大名稱者當滿足。
已得方便總持門,及以無盡辯才門,
種種行願皆修習,當成無等大智慧。
汝已出生諸願海,汝已入於三昧海,
當具種種大神通,不可思議諸佛法。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10
二零零八年

爾時,大威光童子,承佛威力,為諸眷屬而說頌言:
不可思議億劫中,導世明師難一遇,
此土眾生多善利,而今得見第二佛。
佛身普放大光明,色相無邊極清淨,
如雲充滿一切土,處處稱揚佛功德。
光明所照咸歡喜,眾生有苦悉除滅,
各令恭敬起慈心,此是如來自在用。
出不思議變化雲,放無量色光明網,
十方國土皆充滿,此佛神通之所現。
一一毛孔現光雲,普遍虛空發大音,
所有幽冥靡不照,地獄眾苦咸令滅。
如來妙音遍十方,一切言音咸具演,
隨諸眾生宿善力,此是大師神變用。
無量無邊大眾海,佛於其中皆出現,
普轉無盡妙法輪,調伏一切諸眾生。
佛神通力無有邊,一切剎中皆出現,
善逝如是智無礙,為利眾生成正覺。
汝等應生歡喜心,踊躍愛樂極尊重,
我當與汝同詣彼,若見如來眾苦滅。
發心迴向趣菩提,慈念一切諸眾生,
悉住普賢廣大願,當如法王得自在。
諸佛子!大威光童子說此頌時,以佛神力,其聲無礙,一切世界皆悉得聞,無量眾生發菩提心。
時大威光王子,與其父母,并諸眷屬,及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,前後圍遶,寶蓋如雲遍覆虛空,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09
二零零八年

為一一眾生,輪迴經劫海,
其心不疲懈,當成世導師。
供養一一佛,悉盡未來際,
心無暫疲厭,當成無上道。
三世一切佛,當共滿汝願,
一切佛會中,汝身安住彼。
一切諸如來,誓願無有邊,
大智通達者,能知此方便。
大光供養我,故獲大威力,
令塵數眾生,成熟向菩提。
諸修普賢行,大名稱菩薩,
莊嚴佛剎海,法界普周遍。
諸佛子!汝等應知彼大莊嚴劫中,有恒河沙數小劫,人壽命二小劫。
諸佛子!彼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,壽命五十億歲。彼佛滅度後,有佛出世,名《波羅蜜善眼莊嚴王》,亦於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而成正覺。
爾時,大威光童子,見彼如來成等正覺、現神通力,
即得念佛三昧,名《無邊海藏門》。
即得陀羅尼,名《大智力法淵》。
即得大慈,名《普隨眾生調伏度脫》。
即得大悲,名《遍覆一切境界雲》。
即得大喜,名《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》。
即得大捨,名《法性虛空平等清淨》。
即得般若波羅蜜,名《自性離垢法界清淨身》。
即得神通,名《無礙光普隨現》。
即得辯才,名《善入離垢淵》。
即得智光,名《一切佛法清淨藏》。
如是等十千法門,皆得通達。
爾時,大威光童子,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08
二零零八年

普賢大願力,一切佛海中,
修行無量行,嚴淨諸剎海。
如因日光照,還見於日輪,
我以佛智光,見佛所行道。
我觀佛剎海,清淨大光明,
寂靜證菩提,法界悉周遍。
我當如世尊,廣淨諸剎海,
以佛威神力,修習菩提行。
諸佛子!時大威光菩薩,以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,承事供養故,於如來所心得悟了,為一切世間,
顯示如來往昔行海,
顯示往昔菩薩行方便,
顯示一切佛功德海,
顯示普入一切法界清淨智,
顯示一切道場中成佛自在力,
顯示佛力無畏、無差別智,
顯示普示現如來身,
顯示不可思議佛神變,
顯示莊嚴無量清淨佛土,
顯示普賢菩薩所有行願,
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,佛剎微塵數眾生成就如來清淨國土;
爾時,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,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:
善哉大威光,福藏廣名稱,
為利眾生故,發趣菩提道。
汝獲智光明,法界悉充遍,
福慧咸廣大,當得深智海。
一剎中修行,經於剎塵劫,
如汝見於我,當獲如是智。
非諸劣行者,能知此方便,
獲大精進力,乃能淨剎海。
一一微塵中,無量劫修行,
彼人乃能得,莊嚴諸佛剎。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07
二零零八年

說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羅,世界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,隨眾生心,悉令獲益。
是時,大威光菩薩聞是法已,即獲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宿世所集法海光明。所謂:
得一切法聚平等三昧智光明,
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,
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淨眼智光明,
觀察一切佛法大願海智光明,
入無邊功德海清淨行智光明,
趣向不退轉大力速疾藏智光明,
法界中無量變化力出離輪智光明,
決定入無量功德圓滿海智光明,
了知一切佛決定解莊嚴成就海智光明,
了知法界無邊佛現一切眾生前神通海智光明,
了知一切佛力、無所畏法智光明。
爾時,大威光菩薩,得如是無量智光明已,承佛威力而說頌言:
我聞佛妙法,而得智光明,
以是見世尊,往昔所行事。
一切所生處,名號身差別,
及供養於佛,如是我咸見。
往昔諸佛所,一切皆承事,
無量劫修行,嚴淨諸剎海。
捨施於自身,廣大無涯際,
修治最勝行,嚴淨諸剎海。
耳鼻頭手足,及以諸宮殿,
捨之無有量,嚴淨諸剎海。
能於一一剎,億劫不思議,
修習菩提行,嚴淨諸剎海。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06
二零零八年

一切持向佛,心生大歡喜,
妻子眷屬俱,往見世所尊。
爾時,喜見善慧王,與三萬七千夫人、采女俱,福吉祥為上首。
五百王子俱,大威光為上首。
六萬大臣俱,慧力為上首。
如是等七十七百千億那由他眾,前後圍遶,從焰光明大城出。以王力故,一切大眾乘空而往,諸供養具遍滿虛空。至於佛所,頂禮佛足,卻坐一面。
復有妙華城善化幢天王,與十億那由他眷屬俱。
復有究竟大城淨光龍王,與二十五億眷屬俱。
復有金剛勝幢城猛健夜叉王,與七十七億眷屬俱。
復有無垢城喜見乾闥婆王,與九十七億眷屬俱。
復有妙輪城淨色思惟阿修羅王,與五十八億眷屬俱。
復有妙莊嚴城十力行迦樓羅王,與九十九千眷屬俱。
復有遊戲快樂城金剛德緊那羅王,與十八億眷屬俱。
復有金剛幢城寶稱幢摩睺羅伽王,與三億百千那由他眷屬俱。
復有淨妙莊嚴城最勝梵王,與十八億眷屬俱。
如是等百萬億那由他大城中,所有諸王,并其眷屬,悉共往詣一切功德須彌勝雲如來所,頂禮佛足,卻坐一面。
時彼如來為欲調伏諸眾生故,於眾會道場海中,說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羅,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05
二零零八年

妙音遍世間,聞者皆欣樂,
隨諸眾生語,讚歎佛功德。
世尊光所照,眾生悉安樂,
有苦皆滅除,心生大歡喜。
觀諸菩薩眾,十方來萃止,
悉放摩尼雲,現前稱讚佛。
道場出妙音,其音極深遠,
能滅眾生苦,此是佛神力。
一切咸恭敬,心生大歡喜,
共在世尊前,瞻仰於法王。
諸佛子!彼大威光太子說此頌時,以佛神力,其聲普遍勝音世界。時喜見善慧王聞此頌已,心大歡喜,觀諸眷屬而說頌言:
汝應速召集,一切諸王眾,
王子及大臣,城邑宰官等。
普告諸城內,疾應擊大鼓,
共集所有人,俱行往見佛。
一切四衢道,悉應鳴寶鐸,
妻子眷屬俱,共往觀如來。
一切諸城廓,宜令悉清淨,
普建勝妙幢,摩尼以嚴飾。
寶帳羅眾網,妓樂如雲布,
嚴備在虛空,處處令充滿。
道路皆嚴淨,普雨妙衣服,
巾馭汝寶乘,與我同觀佛。
各各隨自力,普雨莊嚴具,
一切如雲布,遍滿虛空中。
香焰蓮華蓋,半月寶瓔珞,
及無數妙衣,汝等皆應雨。
須彌香水海,上妙摩尼輪,
及清淨栴檀,悉應雨滿空。
眾寶華瓔珞,莊嚴淨無垢,
及以摩尼燈,皆令在空住。
一切持向佛,心生大歡喜,
妻子眷屬俱,往見世所尊。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04
二零零八年

蒙佛光明所開覺故,悉詣佛所,頭面禮足。
諸佛子!彼焰光明大城中,有王,名《喜見善慧》,統領百萬億那由他城,夫人、采女三萬七千人,福吉祥為上首。王子五百人,大威光為上首。大威光太子有十千夫人,妙見為上首。
爾時,大威光太子見佛光明已,以昔所修善根力故,即時證得十種法門。
何謂為十?所謂:
證得一切諸佛功德輪三昧,
證得一切佛法普門陀羅尼,
證得廣大方便藏般若波羅蜜,
證得調伏一切眾生大莊嚴大慈,
證得普雲音大悲,
證得生無邊功德最勝心大喜,
證得如實覺悟一切法大捨,
證得廣大方便平等藏大神通,
證得增長信解力大願,
證得普入一切智光明辯才門。
爾時,大威光太子,獲得如是法光明已,承佛威力,普觀大眾而說頌言:
世尊坐道場,清淨大光明,
譬如千日出,普照虛空界。
無量億千劫,導師時乃現,
佛今出世間,一切所瞻奉。
汝觀佛光明,化佛難思議,
一切宮殿中,寂然而正受。
汝觀佛神通,毛孔出焰雲,
照耀於世間,光明無有盡。
汝應觀佛身,光網極清淨,
現形等一切,遍滿於十方。
妙音遍世間,聞者皆欣樂,
隨諸眾生語,讚歎佛功德。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03
二零零八年

百千億那由他蓮華所共圍遶,常放光明,恒出妙音,周遍十方。
諸佛子!彼勝音世界,最初劫中,有十須彌山微塵數如來,出興於世。其第一佛,號《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》。
諸佛子!應知彼佛將出現時,一百年前,此摩尼華枝輪大林中,一切莊嚴周遍清淨。所謂《出不思議寶焰雲》,發歎佛功德
音,演無數佛音聲。舒光布網,彌覆十方;宮殿(樓閣,互相照耀;寶華光明,騰聚成雲;復出妙音,說一切眾生前世所行廣大善根,說三世一切諸佛名號,說諸菩薩所修願行究竟之道,說諸如來轉妙法輪種種言辭。現如是等莊嚴之相,顯示如來當出於世。其世界中,一切諸王見此相故,善根成熟,悉欲見佛,而來道場。
爾時,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,於其道場大蓮華中忽然出現。其身周普等真法界,一切佛剎皆示出生,一切道場悉詣)其所。無邊妙色,具足清淨。一切世間,無能映奪。具眾寶相,一一分明。一切宮殿,悉現其像。一切眾生,咸得目見。無邊化佛,從其身出。種種色光,充滿法界。
如於此清淨光眀香水海,華焰莊嚴幢須彌頂上,摩尼華枝輪大林中,出現其身,而坐於座;其勝音世界,有六十八千億須彌山頂,悉亦於彼現身而坐。
爾時,彼佛即於眉間放大光明,其光名《發起一切善根音》,十佛剎微塵數光眀而為眷屬,充滿一切十方國土。若有眾生,應可調伏,其光照觸,即自開悟,息諸惑熱,裂諸蓋網,摧諸障山,淨諸垢濁,發大信解,生勝善根,永離一切諸難恐怖,滅除一切身心苦惱,起見佛心,趣一切智。
時一切世間主,并其眷屬,無量百千,蒙佛光明所開覺故,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02
二零零八年

縱廣各有七千由旬。七寶為郭(=廓),樓櫓卻敵,悉皆崇麗。七重寶塹,香水盈滿。優缽羅華、波頭摩華、拘物頭華、芬陀利華,悉是眾寶,處處分布以為嚴飾。寶多羅樹,七重圍繞。宮殿樓閣,悉寶莊嚴。種種妙網,張施其上。塗香散華,芬瑩其中。有百萬億那由他門,悉寶莊嚴。一一門前,樓閣互相照曜,寶華光眀,騰聚成雲。
復出妙音,說一切衆生前世所行廣大善根;說三世一切諸佛名号;說諸菩薩所脩願行究竟之道;說諸如來轉妙法輪;種種言辭。現如是等莊嚴之相,顯示如輪。
(各有四十九寶尸羅幢次第行列,復有百萬億園林周匝圍遶。其中皆有種種雜香、摩尼樹香,周流普熏。眾鳥和鳴,聽者歡悅。此大城中所有居人,靡不成就業報神足,乘空往來,行同諸天。心有所欲,應念皆至。其城次南,有一天城,名《樹華莊嚴》。其次右旋,有大龍城,名曰《究竟》。次有夜叉城,名《金剛勝妙幢〉。次有乾闥婆城,名曰《妙宮》。次有阿修羅城,名曰《寶輪》。)
次有迦樓羅城,名《妙寶莊嚴》。
(次有緊那羅城,名《遊戲快樂》。次有摩睺羅城,名《金剛幢》。)
次有梵天王城,名《種種妙莊嚴》。如是等百萬億那由他數。此一一城,各有百萬億那由他樓閣所共圍繞,一一皆有無量莊嚴。
諸佛子!此寶華枝輪大林之中,有一道場,名《寶華遍照》,以眾大寶分布莊嚴,摩尼華輪遍滿開敷,然(=燃)以香燈,具眾寶色焰雲彌覆,光網普照,諸莊嚴具常出妙寶。一切樂中恒奏雅音,摩尼寶王現菩薩身,種種妙華周遍十方。
其道場前,有一大海,名《香摩尼金剛》,出大蓮華,名《華蘃焰輪》,其華廣大百億由旬,莖、葉、須,臺皆是妙寶,十不可說。
百千億那由他蓮華所共圍繞,
未完,待續。
華嚴經第十一01
二零零八年

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
毗(=毘)盧遮那品第六
尓(=爾)時,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:
諸佛子!乃往古世,過世界微塵數劫,復倍是數,有世界海,名《普門淨光明》。此世界海中,有世界,名《勝音》,依摩尼華網海住,須彌山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,其形正圓,其地具有無量莊嚴,三百重眾寶樹輪圍山所共圍繞,一切寶雲而覆其上,清淨無垢,光明照耀,城邑宮殿如須彌山,衣服飲食隨念而至,其劫名曰《種種莊嚴》。
諸佛子!彼勝音世界中,有香水海,名《清淨光明》。其海中,有大華須彌山出現,名《華焰普莊嚴幢》,十寶欄楯周帀(=匝)圍繞。於其山上,有一大林,名《摩尼華枝輪》。無量華樓閣,無量寶臺觀,周迴布列。無量妙香幢,無量寶山幢,迥極莊嚴。無量寶芬陀利華,處處敷榮。無量香摩尼蓮華網,周帀垂布。樂音和悅,香雲照耀,數各無量,不可紀極。有百萬億那由他城,周帀圍繞。種種眾生,於中止住。
諸佛子!此林東有一大城,名《焰光明》,人王所都,百萬億那由他城周帀圍繞;清淨妙寶所共成立,縱廣各有七千由旬;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全文
《大唐多寶塔感應碑》
大唐西亰千福寺多寳塔感應碑文
南陽‧岑〔貟力=勛〕撰
朝議郎、判尚書、武部貟外郎、琅邪‧顏真卿 書。
朝散大夫、撿挍尚書、都官郎中、東海‧徐浩題 額。
粤,《妙法蓮華》、諸佛之祕藏也;多寳佛塔、證經之踴現也。
發明資乎十力;弘建在于四依。
有禪師法号楚金,姓程,廣平人也。祖、父並信著釋門;慶歸法胤。母高氏,久而無妊,夜夢諸佛,覺而有娠。是生龍象之徵;無取熊羆之兆。
誕弥厥月,炳然殊相。歧嶷絕於葷茹;髫齔不為童遊。道樹萌牙、聳豫章之楨幹;禪池畎澮,涵巨海之波濤。
年甫七嵗,居然猒俗,自誓出家。禮藏探經,《法華》在手。宿命潛悟、如識金環;摠持不遺、若注瓶水。
九歲落髮,住西亰龍興寺,從僧籙也。進具之年,昇座講法。頓收珍藏、異窮子之疾走;直詣寳山、無化城而可息。
尓後因静夜持誦,至《多寳塔品》,身心泊然,如入禪定。忽見寳塔,宛在目前,釋迦分身,遍滿空界。行勤聖現,業淨感深。悲生悟中,淚下如雨。遂布衣一食,不出戶庭,期滿六年,誓建兹塔。
既而許王瓘及居士趙崇、信女普意善,來稽首,咸捨珍財。
禪師以為輯莊嚴之因;資爽塏之地。利見千福,默議於心。
時千福有懷忍禪師,忽於中夜,見有一水,發源龍興,流注千福。清澄泛灧,中有方舟。又見寳塔,自空而下,久之乃滅,即今建塔處也。
寺内淨人,名法相,先於其地復見燈光,遠望則朙,近尋即滅。竊以水流開於法性;舟泛表於慈航。塔現兆於有成;燈眀示於無盡。非至德精感,其孰能與於此?
及禪師建言,雜然歡惬。負畚荷插,于櫜于囊,登登憑憑,是板是築。灑以香水,隱以金鎚。我能竭誠,工乃用壮。
禪師每夜於築階所,懇志誦經,勵精行道。衆聞天樂,咸嗅異香。喜嘆之音,聖凡相半。
至天寳元載,創構材木,肇安相輪。禪師理會佛心,感通帝夢。七月十三日,勑内侍趙思偘,求諸寳坊,驗以所夢。入寺見塔,禮問禪師,聖夢有孚,法名惟肖。其日賜錢五十萬、絹千匹,助建修也。
則知精一之行、雖先天而不違;純如之心、當後佛之授記。
昔漢眀永平之日、大化初流;我皇天寳之年、寳塔斯建。同符千古,昭有烈光。於時道俗景附,檀施山積,庀徒度財,功百其倍矣。
至二載,勑中使楊順景宣旨,令禪師於花萼樓下,迎多寳塔額。遂摠僧事、備法儀。宸睠俯臨,額書下降。又賜絹百匹。聖札飛毫、動雲龍之氣象;天文挂塔、駐日月之光輝。
至四載,塔事將就,表請慶齋,歸功帝力。時僧道四部,會逾萬人,有五色雲團輔塔頂,衆盡瞻覩,莫不崩悦。大哉!觀佛之光,利用賔於法王。
禪師謂同學曰:「鵬運滄溟、非雲羅之可頓;心遊寂滅、豈愛網之能加?精進法門,菩薩以自强不息。本期同行,復遂宿心。鑿井見泥、去水不遠;鑽木未熱,得火何階。凡我七僧;聿懷一志。晝夜塔下誦持《法華》,香煙不斷;經聲遞續。炯以為常;没身不替。」
自三載,每春秋二時,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,行法華三昧。尋奉恩旨,許為恒式。前後道場,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。
至六載,欲葬舍利,預嚴道場,又降一百八粒。畫普賢變,於筆鋒上,聮得一十九粒,莫不圎體自動,浮光瑩然。
禪師無我觀身,了空求法。先刺血寫《法華經》一部、《菩薩戒》一卷、《觀普賢行經》一卷。乃取舍利三千粒,盛以石函,兼造自身石影。跪而戴之,同置塔下,表至敬也。使夫舟遷夜壑、無變度門;劫算墨塵、永垂貞範。又奉為主上及蒼生,寫《妙法蓮華經》一千部、金字三十六部,用鎮寳塔。又寫一千部,散施受持。靈應既多,具如本傳。
其載,勑内侍吳懷實,賜金銅香鑪,高一丈五尺。奉表陳謝,手詔批云:「師弘濟之願,感達人天,莊嚴之心,義成因果,則法施、財施,信所宜先也。」
主上握至道之靈符,受如来之法印。非禪師大慧超悟、無以感于宸衷;非主上至聖文明、無以鑒於誠願。
倬彼寳塔,為章梵宫,經始之功,真僧是葺,克成之業,聖主斯崇。
尓其為狀也,則岳聳蓮披;雲垂盖偃。下欻崛以踴地;上亭盈而媚空。中晻晻其靜深;旁赫赫以弘敞。礝磩承陛;琅玕綷檻。玉瑱居楹;銀黄拂户。重簷疊於畫栱;反宇環其璧璫。坤靈贔屭以負砌;天祇儼雅而翊戶。或復肩拏摯鳥、肘擐脩虵、冠盤巨龍、帽抱猛獸。勃如戰色,有奭其容。窮繪事之筆精;選朝英之偈賛。
若乃開扃鐍,窺奥祕。二尊分座、疑對鷲山;千帙發題、若觀龍藏。金碧炅晃;環珮葳蕤。至於列三乘;分八部。聖徒翕習;佛事森羅。方寸千名;盈尺萬象。大身現小;廣座能卑。須弥之容、欻入芥子;寳盖之狀、頓覆三千。
昔衡岳思大禪師,以法華三昧,傳悟天台智者。尓来寂寥,罕契真要。法不可以久廢,生我禪師,克嗣其業,繼朙二祖,相望百年。
夫其法華之教也,開玄關於一念;照圓鏡於十方。指陰界為妙門;驅塵勞為法侣。聚沙能成佛道;合掌已入聖流。三乘教門、摠而歸一;八萬法藏、我為最雄。譬猶滿月麗天、螢光列宿;山王映海、蟻垤羣峯。
嗟乎,三界之沉寂久矣,佛以法華為木鐸,惟我禪師,超然深悟。其貌也,岳瀆之秀;冰雪之姿。果唇貝齒;蓮目月面。望之厲;即之温。睹相未言,而降伏之心已過半矣。
同行禪師抱玉、飛錫,襲衡台之秘躅;傳止觀之精義。或名高帝選;或行密衆師。共弘開示之宗;盡契圎常之理。
門人苾萏、如巖、靈悟、淨真、真空、法濟等,以定慧為文質;以戒忍為剛柔。含朴玉之光輝,等旃檀之圍繞。
夫發行者因,因圎則福廣;起因者相,相遣則慧深。脱于文字;舉事徵理。求無為於有為,含毫强名。偈曰:
佛有妙法,比象蓮華。圎頓深入,真淨無瑕。
慧通法界,福利恒沙。直至寳所,俱乘大車。
於戲上士,發行正勤。緬想寳塔,思弘勝因。
圎階已就,層覆初陳。乃昭帝夢,福應天人。
輪奐斯崇,為章淨域。真僧草創,聖主增飾。
中座眈眈,飛簷翼翼。荐臻靈感,歸我帝力。
念彼後學,心滯迷封。昏衢未曉,中道難逢。
常驚夜杌,還懼真龍。不有禪伯,誰明大宗。
大海吞流,崇山納壤。教門稱頓,慈力能廣。
功起聚沙,德成合掌。開佛知見,法為無上。
情塵雖雜,性海無漏。定養聖胎,染生迷鷇。
斷常起縛,空色同謬。薝蔔現前,餘香何嗅。
彤彤法宇,繄我四依。事該理暢,玉粹金輝。
慧鏡無垢,慈燈照微。空王可托,本願同歸。
天寳十一載,嵗次壬辰,四月乙丑朔,廿二日戊戌建。
勑撿挍塔使、正議大夫、行内侍 趙思偘。
判官内府丞車沖。
撿挍僧義方。
河南史華刻。
全文完。
多寶塔臨習15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慧通法界,福利恒沙。直至寳所,俱乘大車。
【大車】釋尊開顯無上妙法。為方便故,由文殊大士傳龍樹菩薩無上中觀妙法(又稱深觀),由彌勒菩薩傳無着菩薩瑜伽行之道(又稱廣行),此謂大乘佛法兩大車軌。
於戲(音義皆同「嗚呼」)上士,發行正勤。緬想寳塔,思弘勝因。圎階已就,層覆初陳。乃昭帝夢,福應天人。
輪奐斯崇,為章淨域。真僧草創,聖主增飾。中座眈眈,飛簷翼翼。荐臻靈感,歸我帝力。
念彼後學,心滯迷封。昏衢未曉,中道難逢。常驚夜杌,還懼真龍。
【杌】音迄。杌陧,不安也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14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或名高帝選;或行密衆師。共弘開示之宗;盡契圎常之理。
【圓常】謂破除偏執,歸於常道。南梁‧簡文帝《大法頌》:「我有無碍,共向圓常。」
門人苾(音拔)萏(音啖)、如巖、靈悟、淨真、真空、法濟等,以定慧為文質;以戒忍為剛柔。含朴(=樸)玉之光輝,等旃檀之圍繞。
【旃檀】即是檀香,《本草綱目·木一·檀香》:「釋氏 呼為旃檀,以為湯沐,猶言離垢也。番人訛為真檀。」旃音煎。
夫發行者因,因圎則福廣;起因者相,相遣則慧深。脱于文字;舉事徵理。求無為於有為,含毫强名。偈曰:「
佛有妙法,比象蓮華。圎頓深入,真淨無瑕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13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聚沙能成佛道;合掌已入聖流。三乘教門、摠而歸一;八萬法藏、我為最雄。譬猶滿月麗天、螢光列宿;山王映海、蟻垤羣峯。
【聚沙】《妙法蓮華經·方便品》:「乃至童子戲,聚沙為佛塔。」
【八萬法藏】即八萬四千法藏。《法華經‧寶塔品》:「若持八萬四千法藏,十二部經,為人演說。」
【山王】至高山也。《佛說無量壽經》卷五:「智慧如大海,三昧如山王。」唐‧李華《東都聖禪寺無畏三藏碑》:「灌頂在昔,聲聞現今,山王高妙,海月圓深。」
【蟻垤】亦作「螘垤」。 蟻穴外隆起之土堆。《韩非子·奸劫弑臣》:「夫世愚學之人,比有術之士也,猶螘垤之比大陵也。」
嗟乎,三界之沉寂久矣,佛以法華為木鐸,惟我禪師,超然深悟。其貌也,岳瀆之秀;冰雪之姿。果唇貝齒;蓮目月面。望之厲;即之温。覩相未言,而降伏之心已過半矣。
【三界】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謂之三界。處於生死輪回,故又謂之三苦。跳出三界之外,即是涅槃。修行目的則是超越三界而入涅槃。
【木鐸】大銅鈴,以木為舌。古巡行振鳴,宣布政令。此處喻宣揚教化。
同行禪師抱玉、飛錫,襲衡台之秘躅;傳止觀之精義。
【止觀】定慧雙修,謂之止觀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12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金碧炅晃;環珮葳蕤。至於列三乘;分八部。聖徒翕習;佛事森羅。方寸千名;盈尺萬象。大身現小;廣座能卑。
【三乘】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也。
【八部】《翻譯名義集‧八部》: 「一天、二龍、三夜叉、四乾闥婆、五阿脩羅、六迦樓羅、七緊那羅、八摩侯羅伽。」因八部中以天、龍二部居首, 故又稱「天龍八部」。
【翕習】聚集。翕音泣,又音洽。
【森羅】森,衆多也。羅,羅列也。
須弥(=彌)之容、欻入芥子;寳盖之狀、頓覆三千。昔衡岳思大禪師,以法華三昧,傳悟天台智者。
尓来寂寥,罕契真要。法不可以久廢,生我禪師,克嗣其業,繼朙(=明)二祖,相望百年。
夫其法華之教也,開玄關於一念;照圓鏡於十方。指陰界為妙門;〔馬丘=驅〕塵勞為法侣(=侶)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11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上亭盈而媚空。中晻晻其靜深;旁赫赫以弘敞。礝磩承陛;琅玕綷檻。玉瑱居楹;銀黄(=黃)拂户(=戶)。
【礝磩】音元戚。礝亦作碝。《文選‧班固》:「碝磩彩致,琳珉青熒。」李善註:「《說文》曰:『碝,石之次玉也。』磩,碝類也。」
【琅玕】音元戚。礝亦作碝。《文選‧班固》:「碝磩彩致,琳珉青熒。」李善註:「《說文》曰:『碝,石之次玉也。』磩,碝類也。」
【綷】聚集。
【玉瑱】音育田。美石製柱礎。
【銀黃】白銀與黃金。
重簷疊於畫栱;反宇環其璧璫。坤靈贔屭以負砌;天祇儼雅而翊戶。
【贔屭】音閉翳。又名龜趺、霸下、填下。係龍生九子中之最大者。貌似龜,有牙,力大可揹住三山五嶽。贔屭造像係揹重物,通常揹石碑、石柱,變成底座與牆頭裝飾,屬瑞獸。
【祇】音其,神也。
【儼雅】恭敬莊重。儼音染。
【翊】音亦,護衞也。
或復肩〔加+手 =拏 =拿〕摯鳥、肘擐脩(=修)虵(=蛇)、冠盤巨龍、帽抱猛獸。勃如戰色,有奭其容。窮繪事之筆精;選朝英之偈賛(=贊)。
【擐】音慣。貫也,穿也。
【奭】音式。盛大也。
若乃開扃鐍,窺奥祕(=秘)。二尊分座、疑對鷲山;千帙發題、若觀龍藏。金碧炅晃;環珮葳蕤。
【扃鐍】門鎖也。扃,瓜英切。鐍音決。
【千帙】帙音秩,書套也。千帙形容書多。
【炅】瓜影切,火光也。
【葳蕤】音威銳,草木茂盛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10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金銅香鑪,高一丈五尺。奉表陳謝,手詔批云:「師弘濟之願,感達人天,莊嚴之心,義成因果,則法施、財施,信所宜先也。」
主上握至道之靈符,受如来(=來)之法印。非禪師大慧超悟、無以感于宸衷;非主上至聖文明、無以鑒於誠願。
【宸衷】帝王之心意。
倬彼寳塔,為章梵宫(=宮),經始之功,真僧是葺,克成之業,聖主斯崇。
【倬】音卓。高大也,顯著也。
【葺】音緝。建造也。後又解修理屋宇。
尓其為狀也,則岳聳蓮披;雲垂盖(=蓋)偃。下欻崛以踴地;
【欻崛】音弗屈。亦作欻忽,迅疾也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09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禪師無我觀身,了空求法。先〔夹刂=刺〕血寫《法華經》一部、《菩薩戒》一卷、《觀普賢行經》一卷。乃取舍利三千粒,盛以石函,兼造自身石影。跪而戴之,同置塔下,表至敬也。使夫舟遷夜壑、無變度門;劫算墨塵、永垂貞範。又奉為主上及蒼生,寫《妙法蓮華經》一千部、金字三十六部,用鎮寳塔。又寫一千部,散施受持。靈應既多,具如本傳。
其載,〔来力=勑=敕〕内侍吳懷實,賜金銅香鑪,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08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凡我七僧;聿懷一志。香煙不斷;經聲遞續。晝夜塔下誦持《法華》,炯以為常;没(=沒)身不替。」
【炯】瓜丙切,音gwing2。心地光明也。
自三載,每春秋二時,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,行法華三昧。尋奉恩〔亠+日=旨〕,許為恒式。前後道場,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。
至六載,欲葬舍利,預嚴道場,又降一百八粒。畫普賢變,於筆鋒上,聮(=聯)得一十九粒,莫不圎(=圓)體自動,浮光瑩然。
禪師無我觀身,了空求法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07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聖札飛毫、動雲龍之氣象;天文挂塔、駐日月之光輝。
至四載,塔事將就,表請慶齋,歸功帝力。時僧道四部,會逾萬人,有五色雲團輔塔頂,衆盡瞻睹,莫不崩悦。大哉!觀佛之光,利用賔(=賓)於法王。
【利用賔于王】
《易‧觀卦‧六四》:「觀國之光,利用賓于王」。
象曰:「觀國之光,尚賓也。」
解釋:觀察並發揚本國光明之處。優渥禮遇而善加運用輔國之臣及客卿。
典故:魯莊公二十二年(西元前672年)陳國內亂,公子「完」亡命至齊,後第八代孫反奪齊君位成為戰國七雄之「田齊氏」,公子「完」小時其父「厲公」使史官占「完」之命運,得觀之否卦,占斷為「觀國之光,利用賓于王。」
禪師謂同學曰:「鵬運滄溟、非雲羅之可頓;心遊寂滅、豈愛〔糹冈=網〕之能加?精進法門,菩薩以自强不息。本期同行,復遂宿心。鑿井見泥、去水不遠;鑽木未熱,得火何階。
【雲羅】雲分佈如羅網。借指整个天空。
南梁‧江淹《雜體詩‧效嵇康<言志>》:「曠哉宇宙惠,雲羅更四陳。」
唐‧李商隱《春雨》詩:「玉璫緘紮何由達,萬里雲羅一雁飛。」
《雲笈七簽》卷四二:「羽車曜雲羅,令我飛上清。」
【自强不息】《易·乾》: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。」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06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其日賜錢五十萬,絹千匹,助建修也。則知精一之行、雖先天而不違;純如之心、當後佛之授記。
昔漢眀永平之日、大化初流;我皇天寳之年、寳塔斯建。同符千古,昭有烈光。於時道俗景附,檀施山積,庀徒度財,功百其倍矣。
至二載,〔来力=勑=敕〕中使楊順景筆者漏寫「景」字宣旨,令禪師於花萼樓下迎多寳塔額。遂摠僧事、備法儀。宸睠(=眷)俯臨,額書下降。又賜絹百匹。聖札飛毫、
【庀】音比。具備、治理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05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雜然歡惬。負畚荷插,于櫜于囊,登登憑憑,是板是築。灑以香水,隱以金鎚。我能竭誠,工乃用壮(=壯)。
禪師每夜於築階所,懇志誦經,勵精行道。衆聞天樂,咸嗅異香。喜嘆之音,聖凡相半。筆者漏寫「相半」,後補。
至天寳元載,創構材木,肇安相輪。禪師理會佛心,感通帝夢。七月十三日,〔来力=勑=敕〕内侍趙思偘(=侃),求諸寳坊,驗以所夢。入寺見塔,禮問禪師,聖夢有孚,法名惟肖。其日賜錢五十萬,
【畚】音本。畚箕,撮取雜物之器具。
【櫜】音高,載兵器之袋。異於「橐」,橐亦袋,音托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04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資爽塏之地。利見千福,默議於心。
時千福有懷忍禪師,忽於中夜,見有一水,發源龍興,流注千福。清澄泛灧,中有方舟。又見寳塔,自空而下,久之乃滅,即今建塔處也。
寺内淨人,名法相,先於其地復見燈光,遠望則朙(=明),近尋即滅。竊以水流開於法性;舟泛表於慈航。塔現兆於有成;燈眀(=明)示於無盡。非至德精感,其孰能與於此?
及禪師建言,〔亲隹=雜〕然歡惬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03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進具之年,昇(=升)座講法。頓收〔王尓=珍〕藏、異窮子之疾走;直〔言(亠+日)=詣〕寳山、無化城而可息。尓(=爾)後因静夜持誦,至《多寳塔品》,身心泊然,如入禪定。忽見寳塔,宛在目前,釋迦分身,遍滿空界。行勤聖現,業淨感深。悲生悟中,淚下如雨。遂布衣一食,不出戶庭,期滿六年,誓建兹塔。
既而許王瓘及居士趙崇、信女普意善,來稽首,咸捨珍財。禪師以為輯莊嚴之因;資爽塏之地。
【窮子】法華經之《窮子喻》。
【化城】法華經之《化城喻》。
【爽塏】地勢高而燥。塏音海。
信解品第四 - 窮子喻
有一個男子,自小離家出走,四處浪蕩,甚至行乞,連家鄉都忘記了,也記不起曾經有一個慈愛的父親。一天,回到家鄉尋求生計。
他的父親是一名富翁,有着浩瀚的財產,一直記掛著兒子,希望他能繼承一切。
那位男子經過了富翁的屋子,希望在大屋內找到一份工作,養活自己。
富翁很快便認出兒子,但是知道不能直接告訴自己是他的父親,因為他不可能接受得了。
於是,富翁便給予一份低下的工作,讓他漸漸適應。過了一段日子,才讓他做一些程度較高的工作。
二十年過去,富翁在臨終時,才告訴所有人那名男子是他的兒子,而該名男子才驚覺原來自己一路尋覓的早就在自己的身旁。
化城喻品第七 - 化城喻
很遠的地方有着寶藏,在領導者的帶領下,一群志士一同前去。在開始的時候,他們都深信能夠得到寶物。
可是面前卻是一個又一個的難關,儘管在領導者的鼓勵下,他們的鬥志仍然消沉,最終更停了下來,放棄了初衷。
領導者看見後心中悲痛,但是仍想一心引導他們,於是便使出幻術,變出了一座華麗之城堡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02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祖、父並信著釋門;慶歸法胤。母高氏,久而無〔女任=妊〕,夜夢諸佛,覺而有娠。是生龍象之徵;無取熊羆之兆。
【胤】音刃,後裔也。
【龍象】水行中龍力大,陸行中象力大,喻諸阿羅漢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。今指高僧。
【熊羆之兆】生男之兆。《詩‧小雅‧斯干》:「大人占之,維熊維羆,男子之祥。」
誕弥(=彌)厥月,炳然殊相。歧嶷絕於葷茹;髫齔不為童遊。道樹萌牙、聳豫章之楨幹;禪池畎澮,涵巨海之波濤。年甫七嵗,居然猒(=厭)俗,自誓出家。禮藏探經,《法華》在手。
【歧嶷】音奇翼。六、七歲。
【髫齔】音條趁。七、八歲。齔亦作齓。
【豫章】亦作豫樟,木名。喻有才能之人。
【畎澮】音犬檜,亦作甽澮。溝渠也。喻平庸。唐‧元稹 《獻滎陽鄭公》詩:「自偒才畎澮,其奈贈珠何!」
禮藏探經,《法華》在手。宿命潛悟、如識金環;摠(=總)持不遺、若注瓶水。九歲落髮,住西亰龍興寺,從僧籙(音錄)也。進具之年,昇(=升)座講法。
【如識金環】《晉書·羊祜傳》:「羊祜五歲時,令乳母取所弄金環。乳母曰:『汝先無此物。』祜即詣鄰人李氏,東垣桑樹中探得之。主人驚曰:『此吾亡兒失物也,云何持去!』乳母具言之,李氏悲惋。時人異之。』
【總持】又稱陀羅尼,簡稱為咒,持善不失,持惡不使起之義。
【進具】謂僧尼受具足戒。
未完,待續。
多寶塔臨習01
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

大唐西亰(=京)千福寺多寳塔感應碑文
南陽岑〔貟力=勛〕撰
朝議郎、判尚書、武部貟(=員)外郎、琅邪‧顏真卿 書。
朝散大夫、撿(=檢)挍(=校)尚書、都官郎中、東海‧徐浩題 額。
粤,《妙法蓮華》、諸佛之祕(=秘)藏也;多寳佛塔、證經之踴現也。
【粤】助詞,通聿、越、曰。此處作「曰」字用。
【秘藏】亦稱秘密藏,非凡常所可了知秘密法門。藏音牀。
發明資乎十力;弘建在于四依。
【十力】如來十力備,故十力乃如來別稱。
一、處非處,事物合理及不合理;
二、業異熟,因果業報;
三、靜慮解脫等持等至,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;
四、根上下,種種根性勝劣;
五、種種勝解,種種知解;
六、種種界,種種境界不同;
七、知一切至處道,行道因果;
八、天眼無礙,見生死、善惡、業緣而無障礙;
九、宿命無漏,宿命及無漏涅槃;
十、永斷習氣,於一切妄惑餘氣,永斷不生。
【四依】又稱「四依四不依」,《大般涅槃經》如來性品:「依法不依人。依義不依語。依智不依識。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。」《大智度論》云:『
「依法」者,法有十二部,應隨此法,不應隨人。
「依義」者,義中無諍好惡、罪福、虛實故,語以得義,義非語也。
「依智」者,智能籌量、分別善惡;識常求樂、不入正要。是故言「不應依識」。
「依了義經」者:有一切智人佛第一,一切諸經書中佛法第一,一切眾生中比丘僧第一;布施得大富,持戒得生天——如是等是了 義經。如說:法師說法有五種利:一者、大富,二者、人所愛,三者、端正,四者、名聲,五者、後得涅槃——是為未了義。』
有禪師法号(=號)楚金,姓程,廣平人也。
未完,待續。